女EP手記– 簡介篇
開學的日子又到了!不經不覺,當教育心理學家巳經第七年了;一直以來經常被身邊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問相同的問題:「什麼是教育心理學家?你都是做什麼工作的呢?」又經常被人誤解成臨床心理學家或學校社工!其實也怪不得他們,因為教育心理學家在香港的數目並不多,我還記得我畢業的年代,大學教授說全港的教育心理學家少於一百個,現在也大約只得一百多個吧!所以大多數人並不認識教育心理學家的工作。
教育心理學家,即Educational Psychologist,簡稱EP,大多在學校、幼兒中心、政府或非政府教育機構工作。EP的工作範圍可以很廣,包括教育心理評估與診斷、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設計支援課程或特別教育計劃、向家長教師及各相關的專業人士提供諮商服務、輔導情緒行為及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推行家長教師培訓等,視乎工作場景的要求,於學校工作的EP亦需要支援校內的危機處理,及協助學校分析校本需要及發展方向,並向管理層提供諮商服務,以制定有效的策略;有時亦會進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真的不能詳盡EP的工作啊!近期我和兒子看了一本兒童圖書–「各行各業圖畫百科」,被兒子問到為何找不到媽媽的職業時,仔細看看發現書內也有提到心理學家的工作,書中EP與臨床心理學家被統稱為諮商專家,是「透過心理測驗等專業知識的運用,及靈活運用人類心理與性格方面的專業知識,設法解決心理方面的疾病、困擾或衝突」,是一個幫助人解决問題的行業;亦正是這個原因推動我當年放棄穩定的教師工作,繼續進修投身這個行業!
「阿嫻的故事」
今天的工作,是應一所中學的邀請,到校為一位懷疑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進行評估及為老師家長提供諮詢服務。這所中學屬傳統名校,學生表現不旦學術成績佳,其他學習領域的表現亦很出眾,不難想像校內老師較少接觸有特殊學習需要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 SENs) 的學生。收到學校的轉介,形容學生「能力有限」,未能跟上學校的要求;家長則認為學生「有能力但毫無動機」,固希望尋求專業評估的協助,了解及正視學生的問題。
我要評估的學生叫阿嫻(假名),讀中二,因成績稍遜,正面臨重讀的危機。初見阿嫻,外表温文,談吐得體,對答反應合宜,給人「轉數快」的印象。我向她講解是次會面的因由,以及評估對她的需要及影響;聽罷她隨即報以一個無奈的眼神,欲言又止,是有話想對我說嗎?當然,我沒有立即催速她把話說完,我只點頭回應,準備做好聆聽者的角色。
評估前,我先請阿嫻預測自己的表現,她羞怯的回答「中下智能」,再猶豫一下改答「有限智能」,是典形欠缺自信心、自我形象低的行為表現。最後,智力評估結果顯示阿嫻的智商屬特優智能 (IQ130分以上) ,即一般人理解的「資優」。阿嫻驚訝地否認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於學科上一事無成,與「資優」風馬牛不相及。話題匣子一打開,阿嫻終於按捺不住說出自己的心聲,眼淚亦隨隨落下,訴說出一段段過往失敗經驗的點滴。
能評估為資優生,認知能力、思維邏輯一定比同齡學生高,但能力高並不代表學習表現一定好。很多資優生因為自我要求高、愛尋根究底、富創造力,拒絕偏重單一答案和記憶的學習模式,卻變成逃避困難,害怕失敗,最終選擇放棄;亦有些因為對自己要求高,追求完美,壓力太大而「爆煲」。
我讓阿嫻先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她過往的學習經驗、成長背景、她的過度敏感及追求完美的傾向,如何導致現在的學習問題。雖然仍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於一般人,但遇到一個耐心聆聽她需要的心理學家,阿嫻似乎放下包袱。往後我多次約見阿嫻,提供輔導服務,一步一步為她釐定目標,定下清淅的學習方向。雖然未能一下子追上學習進度,但阿嫻的學習態度有明顯的改善,以往的被動已變成積極,由逃避問題到把它看成自己有責任處理。這些改變當然不是我個人的功勞,當中老師及家長的體諒及配合非常重要;就好像懷才不遇的學生遇到啟蒙老師一樣,未被發掘的潛能正慢慢地啟發出來。